![]() |
首頁 | > 專題專欄 > 先進模范 光耀鐵建 > 先進人物 |
胡東坡:24小時,時刻繃緊“搶險弦”
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劉婧 董晨 時間:2024-11-25
“搶險現場每一秒都至關重要,我們必須與時間賽跑,搶奪‘黃金救援時間’。”胡東坡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對他來說,搶險救災是為生命搶奪戰按下“加速鍵”,是時間和速度的挑戰,是生與死的較量。
胡東坡,現任國家隧道應急救援中鐵十七局太原隊常務副隊長,2011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工15年,參加搶險救援23次,先后獲得敬業奉獻“中國好人”“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優秀學員”“山西省防汛搶險救災先進個人”等5項國家、省部級榮譽稱號。其所在的搶險救援隊先后獲得“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隧道應急救援實訓班優秀團隊”“山西省青年文明號”“山西省最美勞動集體”等多項榮譽。
從零開始,爭做業務技能精兵
胡東坡在通信指揮車內制定搶險方案(苑宏帥攝)
2013年10月,在施工一線已工作6年的胡東坡主動放棄了項目工程管理崗位,毅然加入搶險救援隊。當一切從零開始,在提升自身“硬功夫”的同時他也不忘加強“軟實力”,他抓住所有的閑暇時間努力學習救援基本知識、設備原理及操作,不懂就咨詢相關專家,不斷地從理論和實踐上反復驗證,不到一個月,就熟練掌握了自主研發的液壓頂管救援設備和新引進的FS-120CZ大口徑水平鉆機操作技能。
2018年,在太焦高鐵項目歷時2個月的演練中,胡東坡積極投身到鉆機試驗,實操訓練,以及配套救援設備的升級完善工作中。通過一次次重復訓練、演練,深入分析鉆機累積數據,他逐步掌握了鉆機救援的成套工藝,業務技能與知識也有了質的飛躍,為后續救援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救援現場復雜多變,必須掌握更多的救援方法才能靈活應對。”胡東坡時刻告誡自己。那些默默無聞的日子里,靠著勤奮和努力,他逐漸蛻變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救援人才。
逆險而行,贏得搶險救援主動權
胡東坡在山西祁縣南同蒲鐵路昌源河大橋救援現場(武將 攝)
成為第一支率先抵達搶險集結點的隊伍,鏖戰12個日夜連續抽水作業180個小時,清除積水18.7萬方;冒雨10小時搬運7000噸石渣,助力南同蒲鐵路恢復通行;8小時浴火奮戰撲滅長凝鎮突發山火……在一次次搶險救援中,胡東坡所在的搶險救援隊用“中國式救援”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筑牢堅實屏障。
2021年9月下旬,山西普降暴雨,創造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降水量,多地出現內澇、洪水、滑坡等地質災害,省內南同蒲、瓦日、侯月等多條鐵路干線發生險情。災情發生后,胡東坡迅速按照上級指示,完善救援方案,帶領搶險救援隊累計出動指戰員125人次,攜帶救災物資、大(中)型專業救援設備18臺(套)趕赴現場,配合機械設備24小時不間斷搶險,在3次抗洪救災搶險中,累計抽排水量約32萬立方米,在2次鐵路路基塌陷搶險救援中,順利與兄弟單位配合,成功搶修鐵路雙線路基,牢牢把握搶險救援主動權。
“我們永遠會記得你們。”“有你們在,家就有希望了!”……搶險結束后,一句句情真意切的感謝、一面面飽含敬意的錦旗都是對胡東坡與隊員們逆行出征、及時奔赴的最好詮釋。
沉下心思,讓應急救援更高效
胡東坡(右一)與隊員研究搶險救援設備(苑宏帥 攝)
“渣體已清除,可進一步實施救援。”在搶險救援隊導坑訓練場內,胡東坡全神貫注地盯著正處在研發階段中循環作業的DG440BJ型步進式液壓頂管機及配套設備,一遍遍地進行著反復論證。
如何保持應急救援處置能力始終走在前列,達到一流水準?胡東坡與指戰員們沉下心思開始研究救援利器。歷時9個月,他們成功研發了1020液壓頂管救援裝備,該設備不僅適用于大塊(孤)石少、粒徑的塌體頂進,還能在沙礫和黃土渣體以及坍塌后的隧道內減少擾動影響,具備結構緊湊、操作簡便、運行順暢等諸多優勢,先后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中國鐵建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并在吉林、山西、甘肅、福建等全國六省市得到推廣應用。
此外,他主導研究的《隧道頂管救援成套技術和工藝研究》獲得中國鐵建2015年度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鐵道協會2016年度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為提升高效應急救援能力打下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是胡東坡的行動指南。面對無數考驗,胡東坡與所搶險救援隊從未退縮,他們始終沖鋒在前,用實際行動成為“安全感”的代名詞,書寫著國家和人民最信任的“中國式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