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寒意漸濃。在濰宿高鐵山東段的施工現場,智能造橋機精準作業,工人們穿梭忙碌——這正是中鐵十四局二公司工會踐行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培養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的生動體現。該公司工會圍繞“讓工人長本事、讓工程提質量”的目標,以培訓、激勵、賦能為核心,努力探索一條產業工人與工程建設雙向奔赴的新路子。
針對一線工人“沒時間離崗、沒精力跑遠”的現實困難,該公司工會聯合各在建項目工委深入調研,精準識別鋼筋工、起重工、混凝土工等關鍵工種的技能短板,量身定制培訓方案。組織工程師、技術骨干成立“工會講師團”,帶著圖紙和教具走進工地,開設“流動課堂”。質量管控的要點、安全生產的細節、應急處置的步驟……都在施工間隙的“露天課堂”里講透,工人邊學邊練,即學即用。工人不需脫崗、不誤工期,技能水平卻在潛移默化中持續提升。
工會講師團深入一線(伊雪蕾 攝)?
“以前安全員盯著防違規,現在咱主動找隱患、攢積分。”該公司濰坊電站項目吊裝工張強拿著剛兌換的生活用品,語氣中滿是知足。這是該公司工會創新打造“安全積分超市”的成效——工人規范操作、排查隱患、提安全建議均能累加積分,積分能換生活用品,也能兌換專業教材。截至目前,已有600多名產業工人靠“主動安全”行為受益,不僅安全意識提上去了,還借著積分兌換的學習資料,把技能短板也補上了,安全管理從“被動防”變成了“主動守”。
為了讓技術難題“不過夜”,該公司工會推行“黨員駐點+ 工會聯絡”機制,黨員技術骨干常駐班組,和工會干部一起搭建“技術橋梁”。工人有疑問隨時問、有難題當場解,還結成“師徒對子”,黨員師父手把手教BIM建模、智能設備操作,工人徒弟跟著練、跟著干,一對一傳幫帶。“遇到技術難題,找駐點黨員準沒錯”已成為工友們的共識。
安全積分兌換(伊雪蕾 攝)?
與此同時,在“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理念下,科技創新成為勞動競賽的“加速器”。濰宿高鐵小型預制構件智能生產線實現全流程自動化,節約占地22%,提升工效30%;雄忻高鐵項目引入的全國首例大節段智能造橋機,把工效提升了50%。面對抽水蓄能項目點多面廣、人員難管控的問題,灌陽抽蓄項目給安全帽裝上了“二維碼+內置芯片”,安全管控更精準,工人干活也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