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進入隧道一定要佩戴智能定位卡,遇到險情時,按住一鍵求助按鈕,值班室內安全管理系統會收到通知并定位大家所處位置。”在幌傘村隧道施工現場,中鐵十四局深南高鐵項目黨支部黨員于永東正在一遍遍地操作演示智能定位卡。這是該項目近期開展“黨建+”活動的一個縮影。
如何更好地讓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相融合?今年以來,該項目黨支部積極探索黨建“深融”模式,推動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從簡單的“物理捆綁”轉向“化學反應”,激活項目建設新動能。
“黨建+安全生產”密織防護網
“作業前再檢查一下安全帶是否連接到固定點,以確保在發生意外時有足夠的支撐和保護。”在該項目連續梁施工作業面,黨員李永勝手持安全監督日志,以“現場糾偏”的形式進行安全巡查。這本日志里,詳細記錄著黨員干部每月安全巡查的時間、隱患位置、整改要求和責任人。
為破解各生產管理組分散監管難、一線安全施工易疏漏等問題,項目黨支部一方面通過劃分黨員包保責任區,黨員掛鉤施工作業面,常態化對施工點進行全覆蓋式的安全隱患排查,讓安全巡查成為日常工作模式,發現隱患實時記錄、限時整改。另一方面“安全微課堂”成為培訓新載體,該項目黨支部結合施工進度,將隧道施工技術要點、防汛防暑、安全生產事故案例等安全要點融入班前教育,變“單向灌輸”為“互動討論”,引導一線施工作業人員在遇見安全隱患時學會“該做什么”“能做什么”“會做什么”。
通過黨建與安全生產的深度融合,該項目多次榮獲深南高鐵指揮部月度、季度安全管理先進單位稱號,打造了“黨建領航”的安全生產新模式。
“截至目前,項目部累計開展‘安全微課堂’20余次、進行工地巡查30余次,真正讓黨建工作與安全生產實現高度融合、同頻共振。”該項目安全總監于永東表示。
“黨建+班組建設”共繪“同心圓”
“設備日常安全巡查是及時發現隱患、防范事故、保障人身和財產安全的重要措施,龍門吊作為特種設備,更需列為巡查重點。”在該項目鋼筋加工廠,設備物資部副部長商慶炎正全神貫注地進行龍門吊檢查。作為“黨員進班組”活動的派駐黨員,他以一絲不茍的態度履行著黨員的職責。
派駐黨員進行龍門吊檢查(張靜 攝)
為確保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落到實處,該項目黨支部以“黨員進班組”活動為載體,選定隧道一隊、橋梁二隊、隧道架子隊這三個關鍵班組,精準選派三名業務能力強、群眾基礎好的黨員進行結對,圍繞安全生產、技能培訓、思想引導等開展“傳幫帶”,讓黨員真正在重點工程、關鍵環節中發揮作用。
“我們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在科技攻關中的‘紅色引擎’作用,開展‘黨建+科技創新’工作,圍繞隧道施工技術開展課題研究。”該項目黨支部書記王光臨表示,通過創新采用初支平整度刮刀和智能化二襯臺車,使混凝土消耗降低90%,澆筑時間縮短45分鐘,精度和效率大幅提升。
同時,該項目黨支部圍繞生產工藝革新、提質增效等主題,在班組中開展“金點子”征集等活動,今年以來累計收集提案改善及創新建議30余條,采納實施20余條。
“黨建+陣地零距離”服務職工更“暖”
不久前調入項目財務部的職工蘭冬琴面對全新環境和陌生同事,不免有些“社恐”。
“小蘭,剛步入全新的工作崗位,面對新環境是不是一時沒辦法習慣,有什么顧慮,可以說出來,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該項目黨支部書記王光臨細心地發現了這一變化。
在黨群服務中心接待處,王光臨主動與其交流起來。經過悉心開導,蘭冬琴的顧慮和一些思想的疙瘩解除了大半,她表示會盡快熟悉新的環境和工作崗位。為了讓她更快成長和適應新環境,項目部還給她找了一位“師父”,幫著她盡快熟悉工作業務和項目各項規章制度。
一線施工作業人員掃碼提出訴求(張升旗 攝)
該項目黨支部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依托,細化黨支部委員季度工作責任清單,并將落實情況納入黨員“積分制”考核,制定支部委員“三個一”固定動作,即圍繞職工普遍關心的問題開展一次座談、與分管部門職工進行一次談話、到施工作業班組參加一次座談活動,對職工、一線施工作業人員反映的問題實行督辦,實現全過程幫扶,解決職工的后顧之憂。
不僅如此,該項目黨支部還注重線上線下相融合,創造性地將“碼上辦”和“黨員派駐聯系卡”融入咨詢服務,通過提供一個集中、易于操作的界面,幫助職工、工人快速咨詢問題和提出訴求。
從薪資待遇到工作建議和后勤保障,該項目黨支部相繼解決了院落環境改善、電動車棚安裝、丹山隧道配備通勤車和專職司機等問題,累計解決職工急難愁盼問題70余項,不斷提升職工的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個黨員一面旗幟,一個支部一座堡壘。如今在中鐵十四局深南高鐵黨支部,廣大黨員干部亮身份、踐承諾、當先鋒,為項目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