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俺老家的味兒!這下可真‘嫽扎咧’(好極了)!傍晚六點,在中鐵十四局慈溪新城河項目部的食堂里,來自陜西的技術員葛穎川,端著一碗熱氣騰騰、辣子鮮亮的油潑面開心地說到。為扎實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連日來,該項目部工會開展了“工地尋味記”活動,將食堂從“能量補給站”升級為“精神加油站”。”
一張“地圖”背后的精準關懷
“工程建設要攻堅,先得暖了人心。胃離心最近,我們就從‘吃’上破題。”項目書記李金澤表示,項目職工來自天南海北,在日常調研中發現,“吃得慣”是影響職工幸福感與歸屬感的關鍵一環。
召開座談會了解職工需求(高尚尚 攝)
為充分了解職工的需求,項目辦公室人員化身“美食偵探”,通過問卷與談心,將每個人心底最柔軟的味覺鄉愁一一收集,繪制了一張獨特的“職工口味偏好地圖”。這張地圖上,標記的不是坐標,而是員工們心心念念的家鄉菜。有東北鍋包肉、山東菜煎餅、湖南剁椒魚頭……食堂據此制定了“每周一味”的輪換計劃,讓每位職工定期與“家鄉味”有一次驚喜的邂逅。
“胃暖了,心就暖了;心安了,項目這個‘大家’也就有了更強的凝聚力。”來自四川的宋學東在周三午餐時驚喜地發現食堂做了她喜愛的麻婆豆腐,那份“被惦記著”的感動油然而生。
一口鍋里炒出的“五湖四海”
要讓天南地北的職工都豎起大拇指,對食堂大廚老南而言,是一場不小的挑戰。他的廚房里,調味料前所未有的豐富:陜西的秦椒、湖南的豆豉、鎮江的香醋……“這就像在搞‘廚房革命’,”老南笑著說,“以前是做我們拿手的陜西菜,現在是要復刻大半個中國的味道。看著工友們吃得開心,我也高興極了。”
廚師根據職工口味改良菜品(高尚尚 攝)
為最大程度還原口味,項目部還鼓勵職工家屬“遠程指導”。一位山東大嫂通過視頻,詳細講解了發面、揉面的訣竅,這才有了后來餐桌上讓大家贊不絕口、筋道香甜的“家鄉大饅頭”。
這場舌尖上的融合,也收獲了職工們實實在在的好評。來自四川的技術員劉文峰邊吃邊贊嘆:“這川菜做得巴適!花椒夠味,辣得正宗,一口下去就像回到了成都老家。”
陜西的葛穎川對改良后的油潑面格外滿意:“面筋道,辣子香,美得很!”最動情的要數幾位山東職工,捧著熱騰騰的大饅頭激動地說:“就是這味兒!跟家里蒸的一個樣。”
小餐盤托起的“大凝聚力”
一口家鄉菜,解的是鄉愁,暖的是人心,凝聚的是力量。來自貴州的新入職員工邵杰說:“當你結束一天疲憊的工作,能吃到一口熟悉的辣椒炒肉,瞬間洗刷了所有的辛苦,在這里能找到‘家’的感覺。”
職工一起包餃子(高尚尚 攝)
這種“家”的歸屬感,正悄然轉化為項目攻堅的強大動能。項目書記李金澤觀察到,自“尋味記”活動開展以來,食堂里的笑聲多了,同事間的交流更密切了,隊伍的向心力和工作熱情有了顯著提升。“這筆‘伙食投資’的回報,直接體現在了工程的安全、質量和進度上。”
正如一位職工在食堂意見欄寫下的感言:“味至心更安”。這簡單的五個字,道出了大伙的共同心聲。這份“心安”,得益于食堂“動態管理”與“職工互動”的深度融合。項目部推行“有溫度的精細管理”,依托匿名投票與數據統計,實現食譜的每周更新與菜量的精準控制,讓管理“活”起來。
此外,項目部還不定期組織廚藝交流活動,鼓勵有手藝的職工在業余時間參與到家鄉菜的烹制過程中來。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食堂菜品的多樣性,更在互動與參與中,進一步增強了員工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