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當《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規劃設計咨詢項目精細化管理操作指導手冊》下發后,中鐵十七局鏵興公司(設計院)的會議室里,一場專題學習會正緊鑼密鼓進行,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文件傳達,而是一場向管理要效益、向細節要質量的“攻堅沖鋒號”。公司上下正以“嚴”字當頭、“實”字托底、“細”字貫穿,把一張精細化管理“路線圖”,變成了一場真刀真槍的“攻堅戰”,用管理蝶變撬動發展質變。
“制度不是掛在墻上的‘裝飾品’,要成為帶電的‘高壓線’。”公司領導在月度例會上的這句話,道出了制度重塑的決心。一支由各部門骨干組成的“制度修訂專班”迅速集結,他們把生產管理、成本控制等25項核心制度攤開在會議室的長桌上,紅筆標注漏洞、藍筆補充細則,整整三個月的打磨,不僅讓老制度“換新顏”,更新增了動態考核機制這樣的“新武器”,就像給管理體系裝上了“導航儀”,從項目啟動到成果交付,每個環節都有了明確的“行駛規則”。如今,制度執行情況直接與績效考核掛鉤,哪個單位執行不力,通報批評,真正讓“紙面要求”變成了全員的“行動自覺”。
創新工作室成員交流研討(魏昕 攝)
翻開公司的管理圖冊,你會發現這里的“產業鏈圖譜”格外清晰:從規劃、設計、咨詢到造價、檢測、監理,全產業鏈就像一條精密的“流水線”。在勘察設計環節,每個階段的技術輸出都有明確“刻度”,方案圖紙要達到什么精度、測繪數據要覆蓋哪些維度,甚至連成果交付時的檔案裝訂標準都寫得清清楚楚,一旦出現問題,責任追溯能精確到具體崗位。創新工作室里更是熱鬧,工程師們圍著既有建筑鑒定加固的模型反復試驗,檢驗檢測技術的新設備正嗡嗡運轉,科技創新的火花在這里不斷迸發。更貼心的是,客戶反饋機制像個“暖心管家”,客戶有需求,48小時內必有回應;核心業務技術總結機制則像本“錯題本”,每次項目結束都要“復盤筆記”,品牌服務質量就在這一次次打磨中悄悄升級。
“以前跨部門辦事,總像在‘踢皮球’,現在有了‘責任清單’,找誰辦、怎么辦一目了然!”這是員工們對職責梳理最直觀的感受。公司把股份公司手冊里的22個關鍵環節,像拆積木一樣分解到5個職能部門、18個崗位,給每個崗位定好“坐標”,讓精細化管理深度穿透“攬、勘、設、服、管”全流程,確保每一顆“螺絲釘”精準卡位、高效運轉,構建起“橫向定責、縱向賦能、斜向貫通”的責任網絡。遇到跨部門協作的“硬骨頭”,協同聯動機制立刻啟動,牽頭部門、配合部門、完成時限寫得明明白白,推諉扯皮的“老大難”問題,就這樣從根源上被破解了。
“有預算不超支,無預算不支出”——這句話被貼在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的墻上,更刻在每個人心里。公司精打細算,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全面預算管理就像給花錢設了“紅綠燈”,資源優先流向核心業務環節。資金回籠更是打“精準戰”,專班盯著項目回款進度,數字化系統實時監控資金流向,法律團隊幫著清收欠款,資金周轉效率有效提升。業務和財務部門更是“最佳拍檔”,項目啟動前一起算賬,執行中盯著開支“紅綠燈”,結束后坐下來復盤“賬單”,哪里花超了、怎么省下的,都摸得清清楚楚。成本管控這根“弦”越繃越緊,企業發展的“錢袋子”也就越來越鼓。
經驗分享(魏昕 攝)
“你看這個‘螞蟻分工’系統,我的任務完成情況、項目進度,點開手機就一目了然!”技術骨干崔工興奮地展示著手機里的系統。這是公司引入的“神器”,把大項目分解成小任務,誰負責哪個板塊、什么時候完成、完成得怎么樣,都實時跟蹤,任務完成率高達96.4%,工作效率肉眼可見地提升。不僅如此,優秀經驗還在團隊里“傳幫帶”,“鋼梁預應力技術加固老建筑”的巧辦法、“全過程咨詢多專業協同”的好模式、“檢驗檢測授權服務”的新點子……技術創新和管理優化的一個個鮮活案例“遍地開花”。更值得一提的是,團隊牽頭編寫的山西省地方標準填補了省內鐵路工程消防技術標準的空白,一批行業和團體標準的制定工作也在同步推進。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這些寶貴經驗正突破團隊界限,在更廣闊的領域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站在“十四五”規劃收官的關鍵節點,中鐵十七局鏵興公司(設計院)正以制度為基、體系為骨、職責為鏈、成本為盾、經驗為翼,全力推進精細化管理升級。未來,他們還將繼續把“細”字刻在心里、落在實處,朝著“管理精細化、效益最大化”的目標沖刺,為建成一流設計檢測公司,打造更具辨識度、更有含金量的“樣板工程”。
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13048414號 地址:北京市復興路四十號 郵編:10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