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源棚改項目火熱的建設工地上,總有一個身影引人注目:白天穿梭于樓宇之間,夜晚伏案于燈光之下。他就是中鐵十四局沂源棚改項目經理郭豐杰,一名36歲的青年共產黨員。參加工作十二年來,他從技術員一步步成長為項目經理,始終扎根施工一線,以實干為基、以創新為魂,多次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在齊魯大地上寫下鐵建人的擔當與匠心。
工作中的郭豐杰(王雙 攝)
一線礪鋒,實干鑄就成長之路
十二載春秋,郭豐杰的成長軌跡深深烙印在施工一線的每個角落。從文登峰山項目的技術員,到煙臺慢城寧海項目的歷練,再到招遠體育館項目的攻堅……十余個重大項目的淬煉,使他從青澀走向成熟,從跟隨者成長為領路人。
2020年10月,沂源棚改項目的重任落在他的肩上。這個山東省重點民生工程,要在極短時間內完成21棟樓的內外裝修。“那會兒每天睡不到四小時。”他回憶道,“但看到老百姓期盼的眼神,就知道這場仗必須打贏。”
面對重重困難,他創新推行“樓長負責制”,將管理責任細化到每一棟樓;實施“日清日結”機制,確保問題不過夜、進度不拖延;總結形成的“張良社區工作法”,以其“一人一樓、每日清零、每周考評、全程監督”的核心要義,成為破解現場管理難題的有效方法。這一創新實踐得到淄博市各級領導的高度認可,相關經驗在全市推廣。
三個月,21棟樓,2400名工人,3億元產值——這些數字背后,是郭豐杰帶領團隊創造的“沂源速度”。
精益求精,創新管理提升項目品質
在郭豐杰看來,項目管理不是按部就班的執行,而是一場永不停歇的效能革命。面對沂源棚改項目體量大、工期緊、標準高的挑戰,他以系統性思維推動管理創新,將“精益求精”的理念貫穿于每一個環節。
走進項目現場,一座已投入使用的公建樓格外引人注目——這正是郭豐杰推行的“永臨結合”資源復用模式的生動體現。通過精準測算和超前規劃,他將擬建公建樓提前作為辦公生活區,把規劃道路變為施工主干道,大幅減少了臨時設施投入,實現了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質量控制方面,他推行的“舉牌驗收”制度成為項目的一大亮點。在每個關鍵工序節點,責任人都要手持驗收牌現場留影,明確記錄施工人員、質檢員和監理單位信息。“這不僅是一塊牌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他解釋道,“讓質量可追溯、過程可管控,才能從源頭杜絕隱患。”
在安全防護方面,他主導研發的新型安全帶系掛點,通過增加墊片實現更牢固的固定;創新設計的電梯井道防護裝置,采用HRB400鋼筋單層雙向網片,兼具防護與操作平臺功能,一改傳統防護設施功能單一的局限。
通過這一系列精細化管理與技術創新,項目綜合效益顯著提升,成為公司項目管理的新標桿。郭豐杰也因其卓越的創新能力與管理成效,榮獲中鐵十四局第六屆“創效功臣”稱號。
黨旗飄揚,凝聚攻堅力量
“我是黨員,我必須先上。”這是郭豐杰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疫情期間,他帶頭成立黨員突擊隊,在施工現場設立“黨員先鋒崗”和“黨員責任區”,帶領團隊筑起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面對人員緊缺的困境,他多方協調,從低風險地區調集300余名施工人員;針對材料供應難題,他晝夜不停地聯系供應商,確保建材及時到位。
在團隊建設方面,郭豐杰推行“爛筆頭+好記性”雙軌學習機制,成為年輕員工快速成長的“助推器”。每晚七點,項目部的會議室總是燈火通明,他親自為青年員工授課,從施工規范到管理心得,傾囊相授。“郭總不僅教我們技術,更教會我們如何做人做事。”一位年輕技術員動情地說,“他讓我們明白,共產黨員就是要處處作表率、時時沖在前。”
在他的悉心培養下,項目團隊形成了濃厚的“比學趕超”氛圍。這支年輕隊伍迅速成長為能打硬仗、善打勝仗的鐵軍。
榮譽見證,匠心鑄就精品工程
在郭豐杰的帶領下,沂源項目先后榮獲“國家建設工程安全生產標準化工地”“山東省優質結構工程”“全國安全生產標準化學習交流項目”等多項榮譽。他主導研發的“斜撐桿模板支撐體系”獲山東省建筑業QC成果二等獎。項目收到沂源縣人民政府感謝信,被譽為“全市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推進落實最好的項目”。他個人也榮獲集團公司首批工程經濟專家等稱號。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這是郭豐杰寫在黨員筆記中的一句話。十二年來,他用堅守與創新詮釋了鐵建人的匠心精神,用實干與智慧在齊魯大地上筑起一座座精品工程。如今,他依然奔波在施工一線,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企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繼續書寫著新時代鐵建青年的擔當與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