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贛鄱大地生機盎然,長贛鐵路建設現場機器轟鳴。中鐵十四局長贛高鐵項目安全總監郝明發穿梭在施工隊伍中,逐項核查安全防護細節——這是他扎根工程一線的第七個年頭。
郝明發(左二)在工地一線
從2018年冬奧會管廊項目的安全“新兵”,到如今統籌重大鐵路項目安全管理的“骨干”,郝明發以青春為盾,在工地歷練中不斷成長,用腳步丈量每一寸安全責任,成為施工一線名副其實的“安全吹哨人”。
零下20攝氏度“破冰”,叩開安全管理之門
2018年,剛走出大學校門的郝明發,帶著道路橋梁專業的知識儲備,機緣巧合加入冬奧會管廊項目部安全監督部。彼時的他對安全管理一竅不通,而項目所處的長城以北海坨山區,給這份“跨界”工作添了道“冰障”——冬季氣溫最低達零下20攝氏度,寒風如刀割,隧道內潮濕積水,褲腳走出隧道便凍成硬殼。
“安全工作只有事無巨細,才能萬無一失。”師父的這句話,成為郝明發扎根一線的“啟蒙箴言”。依托項目“導師帶徒”機制,他與當時的安監部長結成對子:白天跟著師父跑工地查隱患,從照明線路規范到施工防護細節逐一學習;晚上一起梳理檢查記錄,鉆研安全培訓課件。
面對隧道施工的照明難題,郝明發跟著團隊主動破局:傳統低壓照明系統布線繁瑣、電壓衰減快,既影響施工效率,又暗藏安全隱患。為在“不超過24伏安全電壓”的要求下實現高效照明,他們多方考察調研,最終選定隧道專用柔光燈。這款燈具不僅無重影、防眩目,還能在極寒環境中防凍耐用,更節省電量30%以上。“遇事不怕,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次實踐讓郝明發深刻理解了“安全為天、質量為本”的施工理念,也為他后續的安全管理工作埋下“主動作為”的種子。
在濕地與洪水中挺起責任之肩
2020年,郝明發南下江西,投身昌景黃高鐵建設。與以往項目不同的是,昌景黃高鐵項目涵蓋多分部協同管理,且穿越鄱陽湖、金溪湖等生態敏感區,“安全+環保”的雙重要求,成為他面臨的新挑戰。
“高鐵建設不能讓濕地‘受傷’。”針對8.8千米長的金溪湖特大橋,郝明發參與搭建起“濕地管護員+三級檢查落實機制”的環保管控體系:施工產生的泥漿、渣土、污水100%外運處理,飛濺污泥用泥漿箱全程防護;開挖區域當天回填、即時噴灑草籽,確保“施工到哪里,綠色還原到哪里”。這套“零污染”施工方案,不僅守護了濕地生態,更成為全線綠色施工的典型案例。
2021年7月,南昌遭遇幾十年一遇的洪水,撫河與金溪湖濕地水位暴漲,施工便道被淹,周邊村莊面臨堤壩垮塌風險。“守住堤壩,就是守住工地、守住鄉親們的家!”在項目組織下,郝明發主動請纓加入搶險隊,連續20余天堅守一線。他白天帶領機械隊伍封堵漏水點、加固堤壩,夜晚頂著暴雨巡查施工區域隱患。最終,團隊成功抵御洪災,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企業“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的社會責任。這次搶險,也讓郝明發更加堅定了“安全是最大的責任”的信念。
從“執行者”到“管理者”的蛻變
隨著昌景黃高鐵進入沖刺階段,橫崗站改工程成為項目部最后一道關口。作為京九鐵路江西段的重要站點,橫崗站改需完成軌道拆除、新道岔鋪設、大機搗固等復雜工序,且施工“天窗點”多在凌晨,最長6小時、最短不足1小時,多工種交叉作業的難度不言而喻。
“這是考驗,更是淬煉。”該公司三級聯動,科學制定方案、多次模擬推演,還從各地調集經驗豐富的施工人員。郝明發既當“安全員”,又當“協調員”,提前對接各專業隊伍明確安全流程,現場緊盯每一道工序的防護細節,甚至跟著工人一起扛設備、查線路。憑借這股韌勁,橫崗站改順利完成,實現昌景黃高鐵與京九、昌贛、滬昆高鐵的“無縫牽手”。
2024年,因昌景黃項目的優質履約,郝明發隨項目團隊繼續堅守江西,參建昌九高鐵,并被任命為項目安全總監。面對角色轉變,他在公司安監部與項目部領導的指導下快速調整。跑步進場階段,牽頭完成作業人員培訓、特種人員報審、現場用電布置等全流程安全準備;項目推進中,緊扣股份公司項目精細化管理要求,建立“問題早發現、指令快傳達、措施速落實”的工作機制,推動項目率先實現“首個拌和站驗收、首根樁、首個承臺、首個墩身、首孔現澆梁”等目標,為昌九高鐵安全生產筑牢“防護網”。
如今,隨著長贛鐵路建設拉開序幕,郝明發的“安全哨”又在一線響起。從冬奧會管廊的“破冰者”,到昌景黃高鐵的“護綠人”,再到昌九、長贛高鐵的“守護者”,七年青春里,他的成長故事,正是千萬鐵建人扎根一線、砥礪奮進的縮影,以專業守初心,以擔當筑安全,在祖國大地上為超級工程筑起堅實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