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米高的海拔,碎石路藏在積雪里,延伸進白茫茫的云霧。曹海勇背著20斤重的測量設備,挪步時需緊緊盯著路面穩住身子,凜冽的風刮得他臉頰生疼,工作服也被寒氣裹得冰涼。
這片碎石遍地的高原之上,定格過他無數次在預定點位俯身調試的模樣 ——就像11年前,那個攥著測量手冊的技校畢業生,第一次在祁連山隧道扶水準尺時,連指尖都忍不住因寒冷發抖的青澀。
在隧道內進行測量( 張斌 攝 )
苦寒里淬煉的初心
“第一次上工地,最低溫度達到零下30攝氏度,儀器瞄準時嘴里呼出的寒氣在儀器的目鏡上結成霜,我只能帶有溫度的布一次一次的擦拭。” 曹海勇說道。
提起2014年蘭新高鐵祁連山隧道的經歷,曹海勇的語氣里沒有抱怨,只有對初心的回望。
那時剛從中鐵二十局技工學校畢業,便入職學校測量公司。他跟著師傅來到海拔3607.4米的隧道現場。高原的寒冷遠比課本上描述的更刺骨。外出測量時,他背著設備在碎石泥濘里跋涉,每走一步都要格外小心。隧道里積水常常沒過膝蓋,雨鞋灌水后又沉又冷,出隧道沒多久,鞋上的水就凍成了冰殼,抬腳都變得費勁。
更難熬的是夜晚的高原反應,稀薄的空氣讓他常常在半夜憋醒,頭痛欲裂地坐在床邊,看著窗外漆黑的夜空,卻沒萌生過退意。
“從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的農村出來,我就知道,沒什么捷徑可走。” 曹海勇說,祁連山的苦寒不是磨難,而是給職業生涯上的第一堂實踐課。
夜晚,當同事們結束一天的勞累睡去時,他便開始研究儀器使用手冊,在筆記本上仔細記錄溫度對測量數據的影響,把每個細節都嚼碎了記在心里。
這段經歷不僅讓他快速適應了艱苦的環境,更養成“把細節做到極致”的習慣,也讓他認準了一個理,測量工作的精度,從來都是在艱苦里熬出來的。
在項目進行實地測量(張斌 攝)
把規范刻進骨子里的較真
在新疆和若鐵路項目的沙漠腹地,沙漠里車輛無法行駛,只能頭天備好食物和水,背著儀器和腳架,步行到達工作現場,稍遠一點的地方要徒步走兩個小時,沙漠里的沙子是軟的,腳架根本踩不實,腳架不穩定數據精度難以保證。曹海勇盯著漫天黃沙琢磨半天,突然有了主意,將腳架最大限度踩進沙地里,再找到一些石頭壓在各個腳架上方增加腳架自身配重,一層不夠就兩層,試驗了幾次后,儀器終于穩住,測量誤差被牢牢控制在毫米級。
“別人說我較真,其實我只是怕辜負手里的儀器。” 曹海勇說,剛接觸測量工作時,從最基礎的扶棱鏡、記數據做起,但卻從不放棄學習。在老測量員師傅進行選點時,他站在旁邊仔細看,平差計算時,他湊過去記步驟,等空閑的時候就拿出稿紙反復練習。
第一次接觸全站儀時,他連著幾個晚上抱著操作手冊逐頁啃讀,對著數據處理軟件反復調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請教老師和前輩。短短幾天,他不僅摸清了新儀器的用法,還總結出一套高效流程,大大提高了測量效率。
在他的包里,放著多本測量日志,密密麻麻記錄著每次測量的誤差來源、儀器故障處理方法,還有不同地形、氣候下的操作技巧。“高溫天氣里要注意儀器防曬要給儀器打遮陽傘,隧道里得提前打開儀器適應現場溫度環境校準儀器精度……” 這些看似瑣碎的記錄,都是他十多年來“較真”的見證,也是他眼里最珍貴的“技術寶典”。
從陜西安平高速到鄭徐高鐵,從鄭萬高鐵到云南玉磨鐵路項目,10多個省市的工程項目測量現場,都留下了他的測量足跡。盛夏延安黃蒲高速項目工地上,他站在橋墩上精準放樣;重慶東環項目的深山里,他冒著雨反復核對控制點坐標……他始終抱著一個信念:“測量數據是工程的眼睛,差一毫米都不行”。
參加中鐵二十局2025年“匠心杯”職業(工程測量員)技能大賽(張斌 攝)
把平凡做到極致的匠心
10月16日,在中鐵二十局2025年“匠心杯”工程測量員職業技能大賽的頒獎臺上,曹海勇穿著藍色工作服,手里捧著”二等獎”獎牌。獎牌上的微光,映著他臉上的笑容,也映著十多年來走過的路——從技校生到大專、本科的學歷提升,從“扶棱鏡的小工” 到公司測量骨干,從默默無聞到捧回獎項,每一步都踏實堅定。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對我們一線測量員的認可。” 面對獎項,曹海勇始終保持著謙遜。他總說,自己沒什么天賦,只是比別人多了點鉆研的勁。出差時在火車上背測量規范,睡前半小時梳理當天的工作難點,遇到新儀器、新技術就主動請纓參與,哪怕通宵達旦也要啃下來。
在中鐵二十局2025年“匠心杯”職業(工程測量員)技能大賽中榮獲二等獎(張斌 攝)
“每次看到列車駛過自己參與修建的鐵路,那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曹海勇的手機相冊里,除了家人的照片,最多的就是項目現場的影像。祁連山隧道鋪軌時的場景,廣深高速跨海大橋的夕陽…… 這些畫面,都是他用腳步丈量山河、用精度書寫匠心的見證。
11年光陰,他從青澀少年成長為技術尖兵,從高原極寒走到沙漠酷暑,變的是工作地點和項目難度,不變的是對精度的執著、對匠心的堅守。“測量工作其實沒有想象中那么苦,無疑是紫外線強點,離家遠點,食宿條件差點,卻讓我見到了不同的風土人情。”面對測量工作的辛苦,曹海勇輕描淡寫地說道。
如今,曹海勇依然奔波在測量一線,用儀器捕捉坐標,用數據詮釋精準。他以毫厘為尺,丈量著祖國大地的廣袤;以堅守為筆,書寫著工匠精神的內涵。
在山河之間,那些經他精準測量的每一條線路、每一個點位,都成為鐫刻在大地上的精度印記,也見證著一位逐光者,用初心與匠心繪就的山河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