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由中鐵十五局承建的世界跨度最大的雙線高鐵預應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橋——成達萬高鐵渠江特大橋成功合龍,為全線貫通奠定了堅實基礎。
渠江特大橋(連昊 攝)
渠江特大橋位于四川省渠縣,是成達萬高鐵名副其實的“咽喉工程”,更是全線“3隧4橋”重難點控制工程的核心一環。大橋全長1983.81米,矮塔斜拉主橋橋長556.7米,主橋懸澆梁36段,橋面寬14.6米,主塔高為50米,共設40根斜拉索,它的合龍為全線貫通鋪好了“最后一塊關鍵拼圖”。
渠江特大橋的建設從進場到合龍,每一步都充滿挑戰。渠江流域素有“暴漲暴落”的水文特點,枯汛兩季水位差高達17米,汛期江水裹挾泥沙奔騰而下,施工平臺隨時面臨被沖刷的風險;作為世界跨度最大的雙線高鐵預應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橋,橋梁線性控制精度要求達毫米級,施工工藝無成熟經驗可參考;再加上橋址區域巖層破碎、溶洞密布的復雜地質,三重難題疊加,讓現場施工如同在“刀尖上跳舞”。
渠江特大橋合龍施工(連昊 攝)
通過全面勘察地質與周邊環境,項目團隊充分利用渠江枯水期水位低的有利窗口,將原本需要水下作業的復雜雙壁鋼圍堰,優化為鎖扣鋼管樁圍堰結合筑島的創新工藝,不僅徹底規避了汛期風險,而且進一步優化了工期進度。針對大橋主墩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項目多次開展專家論證,創新采用外切基坑內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整體澆筑施工技術,一次性完成5600余立方混凝土澆筑,為同類型橋梁施工提供可借鑒工藝。
此外,項目團隊在建設過程中還陸續攻克了長大樁基沉渣控制、雙肢薄壁墩身液壓爬模施工、索塔變截面施工及溫差引起的結構形變等技術難題。通過引入BIM+GIS數字化建模、自動溫控、M型反力架預壓等先進工藝,實現了對工程質量的全過程精細化控制。
為保證大橋“零偏差”對接合龍,項目團隊拿出“繡花功夫”。在合龍段兩側布設數十個監測點,安排專人24小時輪班監測,對合龍段兩側高程、軸線進行實時監測與動態調整,確保結構姿態精準無誤;同時,通過優化混凝土澆筑時機與配比設計,有效控制收縮徐變影響,實現合龍段毫米級誤差對接,最終達成全橋高精度貫通目標。
作為“十四五”重大工程,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沿江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達萬高鐵建成后,將形成成都直達中原和京津冀地區的便捷客運通道,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