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也是企業踐行城市更新行動的使命所在。“十四五”期間,人民對安居的需求從“有沒有”轉向了“好不好”。作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中鐵十四局向新而行、傳遞溫情,深耕建筑品質、發力科技賦能、踐行綠色施工,走好高質量發展路子,以扎實行動回應民生關切,為城市更新注入持久動力。
從 “住有所居” 到 “住有優居”
安居,起于一磚一瓦,系于一方溫暖。
西安雁塔區西等駕坡小區內,居民們曬著冬日的暖陽,享受著舒適便利的居住環境及智慧社區系統,別有一番幸福感。四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村落,房屋老化開始出現危房,道路擁擠坑洼出行不便,周邊環境臟亂差。如今,這里華麗蛻變,居民稱贊“撩滴很”,成為西安城市更新項目示范工程之一。
西等駕坡住宅小區交付(中鐵十四局 供圖)
中鐵十四局從設計到施工,秉承“符合時代要求、超出業主預期”的原則,堅持“小家大空間”的理念及智能化建造,在施工質量、成品效果、使用功能上下足了功夫,保證了城市更新項目也能超越商品住宅,給安置居民交出了3452套高品質住房,打造了高質量的生活圈。
保障房托起百姓的安居夢,讓這份溫暖穩穩住進日常里。
泉城濟南迎來了彩石保障性住房項目首批588套開售。作為本地首批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項目面向城市工薪收入家庭及引進人才出售,自規劃起便備受關注,是企業踐行民生責任、深耕住房建設的鮮活例證。
據中鐵十四局項目負責人介紹,“從居住體驗到生活細節,我們的住宅處處透著‘高配’質感及滿滿用心。”裝配率高達80%,憑精工筑牢家的品質;綠化率35%,實現“推窗即見綠”的愜意;節能效果更達83%,其中,外墻采用石墨聚苯板保溫層,冬暖夏涼,兼顧低碳與省錢。此外,配套齊全的簡裝標準讓老百姓實現“收房即住”,且100%預留了充電樁位置,全維度滿足居住者需求。
城市發展過程中,產城融合錨定民生安居需求,讓高質量發展的溫度穩穩融入日常煙火里。
棗莊高新區產城融合項目是山東省內近年來投資較大的重點民生工程。在“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指引下,中鐵十四局高標準建設交付了蔣莊棚改一期、云溪小鎮、科創綠廊一二期等精品工程,共同勾勒出宜居宜業新城的清晰輪廓。
棗莊產城融合云溪小鎮夜景(中鐵十四局 供圖)
其中,云溪小鎮充分挖掘并融合“棗文化”“石榴文化”等地域特色,精心打造集“夜演、夜秀、夜娛、夜購、夜宴”五位一體的夜間經濟生態。這一“文化體驗+商業消費+旅游度假”的復合模式迅速集聚人氣,節日期間累計吸引客流超15萬人次,帶動營業銷售突破200萬元。不僅為居民營造了良好的購物與生活環境,更以實實在在的建設成果推動區域商業煥新升級,持續點亮城市發展活力。
一項項民生工程體現著建設者的匠心與用心,讓百姓住有優居,讓生活服務觸手可及,讓“家”的溫暖延伸到每個角落。
從“傳統建造”到“科技筑造”
科技賦能城市,創新惠及民生。一批先進技術正悄然改變著人們的居住環境與城市生活,既為空間增添“含新量”,也為發展降低“含碳量”,讓綠色低碳成為美麗城市建設的鮮明底色。
外墻保溫一體化技術正逐漸成為城市更新改造項目的“新寵”。作為山東省重點安居工程,中鐵十四局項目建設者在淄博沂源棚改項目建設中,全面應用了這一技術,實現了75%的節能設計標準。據沂源縣建筑節能中心數據統計,張良社區一二期項目投入使用的首個冬季,室內溫度與周邊未采用該技術的老舊建筑相比,在冬季供暖時平均提升了3-5攝氏度。
貴陽雨高橋項目(中鐵十四局 供圖)
在貴陽市首個4.5代住宅——雨高橋城市更新項目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將雙面彩鋼玻鎂復合風管像搭積木般精準拼接。這種工廠預制的風管,外殼包裹著特制保溫層,不僅防潮防腐蝕,相比傳統鐵皮風管,保溫性能提升40%,就像給建筑安裝了節能“防護盾”,預計減少120噸建筑垃圾。
不僅在住宅領域,在場館、學校、醫院等公共空間的建設中,科技賦能的身影同樣隨處可見。
富春江畔,形似“折扇”的杭州富陽科技館已完成碲化鎘光伏發電玻璃采光頂安裝工作,預計可為場館節省1/10的總用電量。據項目總工程師介紹,工程節能優勢明顯且惠及民生,引入的自然光可提升視覺舒適度,良好的隔熱效果能讓場館在夏季更涼爽……不僅間接降低參觀運營成本,還能發揮寓教于樂的作用,有效提升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的科技認知及體驗。
盛世國際文體項目(中鐵十四局 供圖)
盛世國際文體項目坐落于武漢黃陂區,是一座大型水上運動場館,也是該區域城市文化與文娛活動的新地標。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采用了高性能Low-E低輻射玻璃幕墻技術,并結合金屬屋面天窗系統,在充分保障室內自然采光的同時,有效阻隔外部熱輻射,實現了節能降耗與舒適體驗的平衡。整個建筑集節能、舒適、安全和美觀于一體,展現出高水平的綜合性能與現代化設計理念。
我國首所以“空天信息”命名的高等院校——空天信息大學,其外墻飾面應用的頁巖磚,憑借優異性能為建筑披上了“多重防護衣”,不僅抗風化能力強、熱穩定性好,還具備可靠的結構強度。
這些科技實踐,正以看得見的改變,讓綠色低碳從理念走進日常。它們不僅為城市更新注入新動能,更讓民生福祉在細節處落地,勾勒出未來宜居城市的清晰模樣。
從“援建幫扶”到“振興賦能”
特殊地區要特殊關愛。中鐵十四局對援建與幫扶地區,既堅持精準“輸血”保民生,更聚焦文化提質、產業培育、民生改善的綜合效應深耕發力,讓當地具備自我發展的“造血”能力,為實現持續振興夯實根基。
日喀則齊魯高級中學(中鐵十四局 供圖)
中鐵十四局承建的日喀則齊魯高級中學,是山東援藏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項目,可容納1500余名師生同時上課,投入使用后可將當地高中毛入學率提升13%。此前,他們還在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捐建了28所鄉村幼兒園,從根本上改變了當地“學齡前兒童覆蓋難”和“學前教育下村難”的問題。
山東援疆項目——英吉沙縣特色非遺小鎮,是以英吉沙小刀、土陶、達瓦孜、木偶戲四項國家級非遺為核心,集文化傳承、技藝展示、研學體驗和文創產業于一體的鄉村振興重點工程,已成為當地非遺文化新地標。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當地通過“非遺+旅游+就業+創業”模式,吸引手工藝人入駐,帶動餐飲、民宿、農特產品銷售等配套產業,推動非遺產品品牌化、市場化,拓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提升附加值,有效促進群眾增收。
中鐵十四局始終把對口幫扶工作作為履行央企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的重要載體。河北省尚義縣是中鐵十四局對口幫扶縣,公司結合當地實際,發揮自身優勢,重點開展了涉及產業、民生、教育、就業、技能、文化旅游、醫療健康、基礎設施及消費采購等方面的幫扶工作,助力尚義縣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金鄉蒜都國際會展中心(中鐵十四局 供圖)
“世界大蒜看中國,中國大蒜看金鄉”。金鄉縣常年種植大蒜70萬余畝,產品出口到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鐵十四局設計、施工的金鄉蒜都國際會展中心以“大蒜文化”為主題,以“蒜姿曼舞”為設計理念,集科技研發、展示展覽、檢驗檢測、大數據、電子交易、農民培訓等功能于一體,是新舊動能轉換、低碳生態、鄉村振興的新標桿,對推動金鄉大蒜產業實現高端突破,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將發揮積極的作用。該項目榮獲了全國建筑裝飾行業最高榮譽——“中國建筑工程裝飾獎”。
每一個援建項目都扎根地方需求,每一項幫扶舉措都緊扣振興目標。中鐵十四局用央企擔當架起民生橋、鋪就發展路,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