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晨光穿透珠江口的薄霧,中鐵十四局獅子洋通道T11標段早已奏響建設交響曲。400余名建設者如精密齒輪般協同運轉,263根墩柱如雨后春筍般拔節生長,20臺鉆機精準落位,這幅壯闊的建設圖景背后,正躍動著以“數智建造”鍛造超級工程的澎湃脈動。
齊沙互通匝道橋施工現場(姚永紅 攝)
在獅子洋通道開工之前,珠江口已經有6條跨江通道,而獅子洋通道承載著特殊使命。面對日均10萬輛次的車流壓力,傳統單層通道已難解“堵城”之困。獅子洋通道集高速和一級公路、大跨徑鋼桁梁橋以及多重綜合樞紐互通立交于一體,中鐵十四局承建主線高速公路、齊沙樞紐互通和福隆互通兩座大型互通立交、廣深沿江高速拼寬、輪渡路改擴建等工程。
“這不僅是物理空間的跨越,更是基建理念的躍升?!痹讵{子洋通道數智中心,項目全景通過三維可視化模型一覽無余。建設者面對“雙層結構+超寬橋面”的施工難題,上層銜接國家高速路網,下層直通城市毛細血管,連接主橋、通聯鎮區,這種“雙循環”設計如同給大灣區裝上動力澎湃的“雙渦輪增壓”。齊沙、福隆兩大綜合樞紐更讓城市路網與高速路網實現“無縫換乘”。
“人算不如AI算”,133個形態各異的三柱門式蓋梁,傳統施工模式遭遇挑戰。建設團隊搭建“數字工廠”,通過BIM+GIS技術構建全息模型,利用AI實現視頻線上不安全行為判別和抓取,通過BIM實現可視化視頻及圖片交底,開展蓋梁施工鋼筋碰撞分析,在數百種數字化算法背后,實現鋼筋工程碰撞優化的最優解。智慧管控中心的巨型屏幕上,混凝土溫度曲線、設備運行狀態等數十個數據點實時跳動,讓“一屏觀全域,一鍵控全局”成為現實。
三柱門式蓋梁施工(姚永紅 攝)
在項目蓋梁施工現場,智能溫控系統正上演“冰與火之歌”?;炷练搅看?,內部水化反應導致升溫較快,建設團隊引入制冰機組實現混凝土入模溫度控制,通過混凝土智能溫控系統實現內降外保,每座蓋梁預埋的數個溫度傳感器組成“神經脈絡”,配合循環水冷系統,將內外溫差嚴格控制在25℃安全閾值內,芯部最高溫度控制在75℃以內。這種“數字養護”工藝,讓大體積混凝土溫控措施有效落地。
走進占地45畝的“兩區三廠”,數字化變革觸手可及。焊接機器人舞動著藍色弧光,15秒完成一個鋼筋接頭;智能滾絲機將剝肋鋼筋加工一次性合格率提升至99%;混凝土智能配送系統像“滴滴打車”般精準調度每一車物料。以機器代工人、以數智提質量,實現一類樁比例99.4%,保護層控制指標、混凝土強度合格率100%。通過“集中智造+模塊配送”新模式,材料損耗率下降18%,工效提升40%,讓傳統工地蛻變為“數智工廠”。
建設者們的付出贏得了市場的信任,在業主標段評比中,中鐵十四局標段榮獲第二批段一等獎榮譽,成為該集團在華南片區以干促攬、開拓市場的又一重要招牌。
站在30米高的蓋梁頂端俯瞰,珠江口碧波之上,這條鋼鐵巨龍已初現崢嶸。它不僅是物理空間的超級通道,更是一條貫通傳統基建與智能建造的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