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經過建設者2年多的艱苦鏖戰,中鐵十二局承建的西寧至成都鐵路(以下簡稱“西成鐵路”)西科隧道順利貫通,打通架梁施工的咽喉要道,為全線如期貫通奠定了堅實基礎。
西成鐵路是我國“八縱八橫”鐵路網中蘭(西)廣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貫通西北與西南的交通大動脈,全長836.5公里。中鐵十二局承建管段全長22.82公里,地處高原高寒地區,平均海拔超3200米,生態環境脆弱。此次貫通的西科隧道全長1435米,為單洞雙線隧道,洞身穿越濕陷性黃土與泥巖,Ⅳ、V級圍巖占比高達100%,施工難度大、環保要求高。
面對濕陷性黃土、泥巖等復雜地質條件,項目建設團隊引入隧道圍巖變形智能監測系統,可實現隧道圍巖變形的全天候監測,單次測量時間達到秒級,測量精度達到毫米級,對圍巖變化情況“了如指掌”;施工中堅持“管超前、短進尺、強支護、早封閉、勤量測”的施工原則,動態優化施工方案,采用三臺階預留核心土法進行施工,做到“開挖一環、支護一環”,確保隧道施工平穩推進;為防止開挖后圍巖沉降變形大,他們嚴格控制開挖進尺,強化鎖腳錨管與拱腳支墊等關鍵環節管理,有效控制地表沉降和洞內變形,為隧道安全順利貫通提供了堅實保障。
西科隧道進口(李曉暉 攝)
質量是信譽最好的名片。項目建設團隊堅持“以工裝保工藝、以工藝保質量”理念,創新研發了智能化襯砌臺車、大型液壓行走式仰拱棧橋、蒸汽式智能襯砌養護臺車等先進工裝設備,實現了分層逐窗澆筑、防脫空監控、高頻振搗、襯砌表面保溫保濕同時進行、仰拱初支與仰拱混凝土澆筑連續施工,解決了拱頂脫空、空洞、蜂窩麻面、表面開裂等質量控制難題,大幅提高了混凝土澆筑質量;同步推進數智賦能,依托BIM+GIS技術搭建高精度模型,實施“數字化虛擬建造”,制作隧道施工工藝圖及標準化工藝短視頻,可視化呈現技術標準與管控要點,顯著提升技術交底和培訓的直觀性與實效性,將“難點”變為“亮點”,為打造精品工程提供技術保障;此外,他們還不斷強化隧道施工標準化管控,聚焦關鍵工序總結形成初支混凝土“三二一”噴射、“激光定位+預埋軟管+人工清理”排水盲管預埋刻槽、“五線上墻定位”、仰拱鋼筋預彎、防水板平整度控制、二襯軟搭接等多項工藝工法,確保隧道建設一次成優。
在復雜地質條件與惡劣施工環境的挑戰下,建設團隊錨定“雙零”目標不動搖,推行全員安全生產網格化管理,深化本質安全穿透式管控,構建覆蓋“全工序、全過程、全方位、全時空”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通過牢固樹立“三管三必須”“人人講安全”理念,建立縱橫清晰的責任網格,明確崗位職責、細化工作標準、規范實施措施、強化考核機制,切實推動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與全過程精準管控。
在追求安全質量的同時,項目建設團隊始終將環保理念放在首位。因項目位于高原高寒的特殊地理位置,他們采取了嚴格的環保措施,確保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和諧共生。針對施工產生的污水問題,他們引入先進的污水處理設備,通過清污分流、沉淀、隔離、氣浮處理等多道工序,實現廢水的達標排放與循環利用;為更好地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建設者對所有原地表草皮進行人工剝離、移植、存放和養護,將寶貴的原始草皮資源進行統一存放和養護,待施工完成后將存放的原始草皮進行移植回栽,確保施工工點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初始生態水平;在邊坡綠化與河道防護方面他們也下足了功夫,通過噴播植草、石籠防護等措施,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與環境污染,為高原生態筑起了一道堅實的綠色屏障。
高寒缺氧、環境惡劣,項目駐地就像甘加大草原上的一座“孤島”。如何做到人員穩定是決定項目建設成敗的關鍵。項目建設團隊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經過詳細規劃、布局,將辦公樓、職工食堂、職工宿舍、會議室、信息化室通過封閉式玻璃幕墻連成整體,整體形成社區化管理,同時設有為員工提供醫療、衛生、休閑、娛樂及購物功能的職工活動中心和社區生活服務中心,通過小區式布局、社區化管理,將日常生產、生活與辦公有機結合、規范管理;此外還修建了數十公里長的便道,兼具觀景功能,一個生活設施齊全、環境優美的“溫暖之家”矗立在草原深處,項目建設團隊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顯著提高。
西成鐵路通車后,將形成一條我國西北至西南的快速通道,實現“蘭西城市群”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直連,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互聯互通,對鞏固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更是推動西部大開發、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