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由中鐵二十一局承建位于重慶永川的長江上游水土保持生態科技示范園三期工程瓦子鋪小流域項目,歷經近10個月建設正式完工,面向公眾開放運營。市民步入這片煥然一新的生態空間,漫步于觀景平臺、步道和農耕體驗區,在親山近水中感受科技賦能下的水土保持成效。
該項目聚焦生態修復與科研實驗兩大核心功能,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500公頃。建設內容包含4239.61公頃保土耕作、2225.36公頃封育治理,并統籌推進梯田建設、河道整治等工程。
項目全貌(中鐵二十一局 供圖)
建設過程中,項目團隊深入貫徹落實“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理念,直面復雜挑戰,精心打造出集“一帶、兩線、五區多點”于一體的全域生態格局,成功攻克三大關鍵技術難題。面對復雜陡峭地形及破碎巖層對梯田建設的制約,團隊創新采用六棱塊柔性防護系統進行生態護坡,通過模塊化預制構件的咬合拼裝形成整體防護層,既有效增強邊坡抗滑移能力,又實現植被恢復與水土保持的協同提升。為高效防控水土流失,項目首創“雨水花園+生態濕地”復合凈化體系,大幅提升了泥沙攔截效率和水體凈化能力。在智慧灌溉方面,通過融合“滴灌+暗管排水”技術與物聯網傳感器網絡,實現了水資源的智能監測與精準調控,在節水降耗的同時助力農業增產。
植物群里修復(中鐵二十一局 供圖)
此外,項目團隊勇于創新,首次提出并實施了“梯田+綠肥作物”模式,有效加速了土壤熟化進程。同時,匠心融入“七彩花海”等特色景觀設計,將水土保持工程與鄉村旅游產業有機融合,成功探索了生態價值轉化的新路徑。
項目建成后,區域生態系統穩定性得到實質性增強,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持續優化。不僅為長江上游地區探索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系統治理技術方案,更通過提升土地資源價值反哺了農業發展和鄉村經濟振興。項目所打造的生態景觀已成為吸引游客的新亮點,有效推動了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