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國際橋梁大會(IBC)官網獲悉,中鐵十一局參與申報的“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獲喬治?理查德森獎,成為本屆我國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項目,同時也是2025年IBC全球6個獲獎橋梁項目之一。
黃茅海跨海通道赤溪東互通(孫震 攝)
國際橋梁大會簡稱IBC,在世界橋梁界具有廣泛影響力,大會獎項設立于1988年,是橋梁界最負盛名的獎項,被譽為橋梁界的“諾貝爾獎”。其中,喬治?理查德森獎是國際橋協設立最早、影響最大的獎,側重于表彰在設計、施工、研究、教育等方面取得具有創新性、技術卓越性和杰出成就的橋梁項目。
黃茅海跨海通道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后首個開工的跨海通道工程,也是繼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之后,粵港澳大灣區又一重大跨海通道,東接港珠澳大橋西延線鶴洲-高欄港高速,西接西部沿海高速,橫跨珠江口崖門入海口黃茅海水域,線路全長約31公里,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時速100公里。
由中鐵十一局承建的黃茅海跨海通道T6合同段,全長7.452公里,主要施工內容包括橋梁6座、互通匝道5座、箱梁預制、互通匝道現澆梁8聯等工程。T6合同段預制梁場是全線最大的預制箱梁生產基地,承擔著T5、T6、T7三個標段25米、30米、40米合計2548片預制箱梁的生產任務。
面對艱巨的制梁任務,該項目積極引入物聯網、BIM、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了對“人、機、料、法、環”等核心生產要素的全方位智能管控。借鑒工業制品流水線生產模式,運用智能液壓側模系統+智能移動底模系統+智能振搗控制系統+高溫蒸養控制系統+自動噴淋養生系統,使單片梁生產時間由原來的8天縮減至3.2天,大大提升預制箱梁生產效率,以新質生產力推動箱梁制造模式升級。
黃茅海跨海通道臺山側主線路基(孫震 攝)
在路基施工中,項目團隊緊盯施工過程中安全、質量、進度等要素的數字化應用和管控,使用軟基監控、北斗高邊坡智能監測系統、超聲波成孔檢測儀等設備,降低施工管理難度。同時對復雜工點臨時設施結構進行設計檢算,助力現場作業精細化管理。2024年1月18日,該項目在全線率先完成主體工程施工,得到了業主單位的致信表揚。
此外,項目團隊還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參與編寫1部行業標準,先后獲評2項國家級QC成果、4項省部級QC成果、5項實用新型專利,為項目建設注入了強勁動能。
黃茅海跨海通道的建成通車,有效改變了粵西沿海地區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通道較為單一的現狀,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也為世界橋梁建設樹立了新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