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最后一根導線的架設完成,標志著由中鐵十四局承建的陳倉100兆瓦山地集中式農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35千伏集電線路工程全線貫通,成功打通清潔能源輸送“主動脈”,為下一步全面并網發電打下堅實基礎。
建成的光伏廠區和集電線路(中鐵十四局電氣化公司 供圖)
該項目建設地點位于秦嶺山脈與隴山山脈交界處,氣候潮濕,多連續陰雨天氣,涉及山區光伏場區、集電及送出線路、光伏電站建設三個主體板塊,具有施工體系復雜、規模大、專業多、難度大等特點。
為保護沿線生態環境,團隊采用無人機牽引放線+智能張力機組合技術攻克山地放線難題,將單公里放線時間從4小時壓縮至1小時,既提高放線效率,又避免砍伐青苗。為確保工藝質量合規,啟用無人機高清攝像頭對關鍵工序進行監控,實時采集現場數據反饋項目部,實現施工過程動態管控與問題閉環整改。針對高空作業、交叉施工風險,以“網格化管理”構建安全屏障,將施工區域劃分為9個安全責任網格,每個網格配備專兼職安全員,做到時時監控,及時整改;還配置著便攜式安全體驗館,模擬高空墜落、物體打擊等場景,沉浸式教育讓工人真正把安全刻進腦子里,最終實現項目全過程“零事故、零傷亡”的安全目標。
據悉,作為陜西省重點建設的農光互補項目,該項目采用“上可發電、下可種植”的“農光互補”開發模式,在光伏板下發展農業種植或養殖,可大幅提高土地復合利用率,實現光伏發電和農業經濟的“雙豐收”。建成后預計每年可為當地節約標準煤約4.38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372.26噸,二氧化碳排放11.47萬噸,將有效改善當地電源結構,為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穩定的清潔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