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隨著天津地鐵8號線天津大學六里臺站到西康路站區間左線貫通,標志著這條由中國鐵建與天津市政府共同承建的軌道交通項目一期及延伸工程全線盾構區間順利實現“洞通”,中國鐵建發揮全產業鏈優勢助力天津邁入“無人駕駛”軌道交通新時代。
線路區間貫通(潘圓圓 攝)
天津地鐵8號線作為中心城區南部骨干線,設計采用國內科技含量頂尖的全自動駕駛(GoA4級),線路西起西青區中北鎮站,南至津南區淥水道站,全長23公里,設21座車站、21個區間,并新建綠水公園主變電站,聯通市內7條既有軌道交通線路,建成后將極大優化市內交通網絡布局。
天津地鐵8號線設計圖(鐵建交運供圖)
近年來,中國鐵建全面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在津布局以投資運營、勘察設計、施工建設、供應鏈數字科技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集群,圍繞屬地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城市更新、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戰新產業等領域開展合作。以天津地鐵8號線項目為例,由中國鐵建所屬鐵建交運實施“投-建-營”一體化模式,中鐵十二局、中鐵十六局、中鐵十八局、中鐵二十二局、中國鐵建大橋局、中鐵物資以及上海院,聯動天津路橋建等多家屬地企業攜手參建。
在建設理念上,8號線以創新驅動、智慧建造為引領,配備全系統智慧運維健康管理系統,以智能化手段保障運營安全高效。項目聚焦校企科研協同,聯合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設立多項科研課題。同時,運用人工智能設備對周邊環境進行風險監測與自動化監測,大幅降低建設期風險,推動軌道交通技術創新升級。秉持“建地鐵就是建城市”的思路,8號線設計成為天津一體化開發密度最大的地鐵線路。下瓦房站、成都道站等多個站點開展一體化設計,地塊開發與土地利用同步規劃、同步實施,為地鐵沿線注入經濟發展新活力,實現交通建設與城市發展的深度融合。
在建設過程中,項目團隊發揮全產業鏈協同優勢,攻克了諸多世界級難題:5次下穿河流、3次下穿鐵路、7次下穿運營地鐵,還需與7條線路實現換乘,并預留遠期4條線路換乘條件;沿線征拆任務艱巨,周邊建筑物與地下構筑物保護難度極高,全線特殊減振、高等級減振路段占比達65%。其中,下瓦房站是天津市在建最深的地鐵站,澧水道站~梅江道東站區間聯絡通道長達61米,創造機械法聯絡通道施工長度全國之最。面對重重困難,建設團隊依托強大的技術儲備,通過全方位地質雷達探測、自動化實時監測系統、精準沉降控制技術和智能安全預警裝置等科技手段賦能施工。特別是創新應用渣土改良工藝、優化盾構掘進參數、構建應急聯動機制,成功突破了復雜地層掘進、緊鄰既有線安全穿越以及密集城區環境保護等關鍵技術瓶頸。項目團隊也在不斷地“解題”中實現自我提升,斬獲天津市QC成果特別優秀獎、中施企協QC成果一等獎、BIM技術應用、項目管理成果等31項榮譽獎項,為軌道交通業務領域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小到鋼軌扣配件一顆螺絲,大到盾構區間使用管片,8號線以鑄造精品工程為宗旨,對建材物資“優中選優”。采用數字化物資供應鏈服務,匯聚使用國內各地名優品牌建材物資,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通過集中采購進一步降本增效,打通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助力天津市場融入“國內大循環”。
堅持“美好生活建造者”企業品牌定位,8號線建設團隊深度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在服務民生方面同樣交出亮眼答卷,于2024年超額完成市建委下達的地鐵退路指標,截至目已完成8處退路還綠任務,準備退路車站7處,并實現首個車站鞍山西道站退路還綠,將道路空間歸還市民,切實改善周邊居民出行環境,履行了央企社會責任。
未來,隨著項目建設穩步推進,這條集智慧、創新、民生于一體的地鐵線路,將成為天津城市發展的新引擎,為市民帶來更便捷、高效、綠色的出行體驗,有效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