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隨著57110次單機以每小時45公里速度順利通過,由中鐵二十二局承建的京通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昌平至朝陽地區間歷經18天4時,對既有線共7座橋梁的121孔242片混凝土T梁進行拆除、更換施工順利完成,為京通鐵路昌平至朝陽地(沈陽局管段)列車實現全面提速奠定堅實基礎。
57110次單機順利通過(徐鳴禹?攝)
全長804公里的京通鐵路原名沙(河)通(遼)鐵路,始建于1972年。線路起自(北)京包(頭)鐵路的北京市昌平站,沿途經昌平北站、灤平站、隆化站、四合永站、赤峰站、奈曼站,至內蒙古通遼站與大鄭鐵路接軌,中途分別通過懷柔聯絡線、承(德)隆(化)支線,與京承鐵路和錦承鐵路銜接。正線共有車站48個。
57110次單機順利通過(徐鳴禹?攝)
據中鐵二十二局京通鐵路項目負責人姜躍龍介紹,京通鐵路是我國連通山海關內外的三條鐵路干線之一,也是晉煤北路分流外運的一條重要通道,對冀北山區和內蒙古東部地區的經濟開發起到了重要作用。隨著時間推移,京通鐵路部分客、貨列車動力仍為內燃機車頭牽引,動能嚴重不足。特別是,線路多處橋梁梁體外部老化,鐵路運營速度不得不降低,并控制在限速每小時60公里,鐵路運輸發車量減少至44對,遠低于歷史峰值168對,成為華北、東北地區的交通瓶頸,嚴重制約經濟發展。
“本次京通鐵路換梁施工是全路近年來實施規模最大、最為集中的一次換梁施工作戰,全線作業點分散、組織鏈條長、協同難度高,尤其全部作業須在連續的封鎖期內完成,對人員調度、機械配置、物資供應及工序銜接提出了極高要求,是一項集技術精度、組織效率與安全管控于一體的極具挑戰性的系統工程。面對艱巨任務,項目團隊從技術和管理兩個維度實現多項突破。在技術層面,采用模塊化作業單元和動態BIM模擬技術,對拆舊梁、運新梁、定位安裝等全流程環節進行可視化推演,通過三維建模精準預判各工序銜接點,為施工質量提供硬核保障。在組織方面,依托智能調度中心,統一指揮多個作業面并行施工。通過數字化平臺實時調配人力、機械與物資資源,實現“交叉作業無縫銜接、資源動態優化配置”,顯著提升整體施工效率。”項目總工程師李廣威說道。
為了對已運營近半個世紀的京通鐵路整體“大修”,確保這條連通華北、東北地區的第二條鐵路干線最大規模換梁一次成功,京通鐵路項目部在18天4時的封鎖施工期間,組織6臺架橋機、24臺吊車等百余臺機械設備和1200余名施工人員迎難而上,同時在7處工點進行24小時連續封鎖作業,不僅彰顯了中鐵二十二局在鐵路營業線改造領域的核心技術能力與管理水平,更標志著鐵路營業線改造能力再上新臺階,為同類大規模換梁施工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京通經驗”,進一步擦亮了企業“營業線施工尖兵”品牌。
京通鐵路換梁施工(徐鳴禹 攝)
據悉,該項目完工后,京通鐵路列車將由內燃機車更換為電力牽引機車。其中,昌平至朝陽地之間列車時速將由現在的每小時60公里提升至80公里,整體貨運能力由目前的3500萬噸提升至3940萬噸,客車由現在每天8對提升至16對,加速實現東北與關內的物資流通、人員往來,為促進東北振興、蒙東地區發展及京津冀協同聯動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