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運輸部公布2024年“十大最美農村路”名單,由中鐵二十二局參建的滄州市大運河堤頂路脫穎而出,獲評2024年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
交通運輸部2024年“十大最美農村路”(新華社圖片)
滄州市大運河堤頂路全長287.999公里,串聯起滄州市8個縣市區的364個和美鄉村,造福沿線200多萬人民群眾。
由中鐵二十二局參建的部分為滄州市主城區大運河兩側,東至清池大道,西至浮陽大道,南至黃石高速,北至京滬高速路,全長約39.4公里。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項目團隊始終堅持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的原則,不僅注重道路建設的實用性,更將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融入其中。示范段按照6米寬道路標準建設,馬拉松段則按照專業馬拉松標準打造了6米寬賽道與3米寬工作通道,其余段則尊重現狀,平縱線形擬合老路,既保留了運河的歷史風貌,又滿足了現代交通需求。
運河兩旁生態長廊(翟杉杉 攝)
綠色生態是大運河堤頂路馬拉松賽道的最大特色,綠化方案是整體項目設計中的“點睛之筆”。按照海綿城市、低碳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標準,項目部設計人員加強科技攻關,不斷改進設計方案,廣泛引進創新復育水系藍網和綠道系統,增加城市綠化面積,預留城市通風廊道,力打造綠全色低碳城市、保水透水型城市,精心研磨出了一份符合滄州大運河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的設計方案。
如何在千年運河生態環境改造提升中,既彰顯現代氣息,又不失歷史本色?為此,技術人員依托運河文化,注重與運河文化帶四大功能區相融合,讓這里成為非遺文化聚集區。他們在實施道路照明方案設計上狠下功夫,以“華韻”為主題,展示傳統燈籠造型,融入滄州武術之鄉剪影,弘揚武術文化,另外,以“荷韻”、“華燈初上”等為主題,將滄州鐵獅子融入燈型,搭配古色古香的燈籠形態,彰顯滄州的歷史韻味。
針對運河沿線老舊小區多、場地環境復雜的特點,技術人員使用植草溝、雨水花園、滲水舒布洛克磚鋪裝相結合等方式,通過溢流式雨水井和排水管道將地表雨水收集匯總到市政管網系統進行疏解、利用,使得地表雨水不直接進入運河,保護了運河水系健康。針對人民公園片區、清風樓片區、御河片區等6個片區,他們則充分利用現有地形,運用海綿城市技術,突出“立體”綠化,搭配適景喬木、保水下木、滲水鋪裝等,營造優美的賽道環境,打造了一條融綠化景觀、生態功能、體育文化為一體的城市景觀大道。
馬拉松賽道是該項目的關鍵性工程,也是道路工程中填方數量最大的一段。由于雨季影響,土方含水量較大,極易出現填料壓實不均、彈簧土等質量問題。技術小組根據各種填料的綜合優劣情況,最終采用不易受降雨影響、含水率低、承載力高、壓實性強的級配磚石替代石灰土,作為馬拉松段路基填料。該方案經業主同意后,項目部組織進行了實施。結果表明,通過采取新工藝,原石灰土填料3至5天的施工工期縮短至每天2至3層,同時,極大地提高了路基施工質量。
由于氣溫高、蒸發量大,大量綠植播種后成活率較低。技術人員同綠化作業工人共同探索、創新,制定出了一套“覆蓋+智能養生”新的綠植種植方案,采取土工網、遮陽網覆蓋減少綠植蒸發量,電子溫度儀、濕度儀實時監控氣溫、土壤濕度數據及時灑水、補水等措施,將草坪成活率、噴薄草籽發芽率均提高到95%以上。
這條路將沿線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景點、人文景觀串珠成鏈,并結合地形地貌、自然景觀,因地制宜規劃建設了10余個風景秀美的主題公園,沿途基礎設施完善,驛站、休息平臺、停車位等一應俱全,形成了一條以觀光、休閑、健身、游憩等功能為主的旅游路、文化路、民心路、富民路,有效提升了大運河文化帶整體效果,也為帶動沿線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交通支撐。